电话:400-0563-086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临汾资讯

乔素凯:故乡是心中永远忘不掉的牵挂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26 作者:佚名 浏览量:

临汾高级技工学校_临汾高级技工学校贴吧_临汾市技工学校官网

介绍

20世纪90年代,不仅乔苏凯,还有他的山西同学从山西临汾电力技工学校来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 这20名山西青年来自山西各地,他们各自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不同的岗位上。 如今,16名山西学生依然奋战在核电站第一线。 他们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并荣获“模范职工”、“核电工匠”、“深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他们都是山西的骄傲!

“小时候,乡愁就像一枚小邮票,我在这边,妈妈在那边……”每次听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总能激起无尽的感慨,尤其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 ,家乡是我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牵挂。 乔苏凯有着浓浓的乡愁。 他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 他不吃米饭,但仍然喜欢面食。 包子、饺子、包子都是他的最爱。 如果吃不到正宗的山西面食,他就用米粉、米线等条状食品当面。 几乎可以代替每顿饭。

20多年来,尽管岗位不同、工作繁忙,乔苏凯和山西同学始终惦念着彼此。 如果他们没有时间见面,他们只是打电话或发短信互相问候。 他说:“在深圳,我们是彼此的亲人。”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山西的同学聚会了。 从山西晚报记者获悉此事后,乔苏凯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山西校友联欢会”。 由于工作关系,与乔苏凯一起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的11名同学来到了山西晚报记者的镜头前。 这些脚踏实地、勤劳朴实的山西老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亢的嗓音。 他们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没有为难家乡的人!”

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深入工作学习技能

“当时,临汾电力技工学校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全国电力系统颇有知名度。大亚湾核电站第一次招工是在1992年。” 乔苏凯和同学们还记得,那时候,他们要在大亚湾打工。 经过三门考试,一门在学校,一门在深圳,然后是面试,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可以留在核电站工作。

对于这些来自山西的年轻人来说,距离约2000公里的深圳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远行。 他们乘坐绿色皮车,行驶了两天两夜才抵达。 。 “当时,大亚湾核电站正处于基建尾声,工地繁忙,外国人遍地都是,还没有开始并网发电。电力学院的同学我和电校是第一批招收的运维人员。”乔苏凯说,刚来的时候,我被分配到大亚湾核电站检修部现场服务科吊装组。 我实习了涡轮机和反应堆建筑物的吊装,以及一些绝缘和清洁工作。 我的专业是举重。 专业,才算专业对口。 学生们被分配到其他岗位工作。

“核燃料没进来的时候,吊装工作是最辛苦的,很多作业都是在露天场地、工厂里进行,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高温高噪,都必须一口气完成。我学到了一些学校里的理论知识只是肤浅的,当我开始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乔苏凯回忆,当时的吊装操作工是从山东电建、安徽淮南公司请来的专家,对电厂非常熟悉,有丰富的大型设备吊装经验,所以我就和大家一起刻苦学习。我的精力,想着尽快掌握技术。

我是班上唯一一个刚毕业的人。 老师们看到我勤奋好学,也尽心尽力地教我。 我记得我是在一家涡轮机工厂学习驾驶的。 驾驶室安装了临时空调,经常出现故障,温度极高。 我不在乎,只要能学好技术就行。 当时我只是做了一个主勾拳再勾稳的动作。 我花了几个月的练习才找到基本规则并提高准确性。 平时别人下班,我也不下班,我就开始练习提水泥桶,找感觉。 这个水泥桶装满了水,重100公斤。 如果我没有陪练,我就请师父吃饭,做我的陪练。

学徒期间,乔苏凯在汽轮机厂操作起重机,还在反应堆厂周围驾驶起重机,吊装反应堆部件。 当时大亚湾核电站所有厂房的起重机他都摸过,并能熟练操作。 乔苏凯还通过了多项考试,取得了叉车证、驾驶证、起重机证等技术证书。 正是在那个时候,奠定了双手的手感和操作精度的基础。

乔苏凯的同学从事管道阀门维修、汽轮发电机维修、汽轮机调速维修、核岛主泵维修、换热器维修、水泵维修等工作,他们和乔苏凯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认真学习。 王文奎与乔苏凯同年来到大亚湾核电站,现在是深圳市劳动模范。 当时他只有18岁,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 他说:“刚来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热得受不了,开空调又担心浪费电,身上还起了痱子。幸好有同学在,因为我们工作忙,我们什么都不懂,就一头扎进工作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我每个月只有270元。 我不忍心吃东西,就买了一盘花生。 我一个一个地吃……”李峰说,大亚湾核电站汽轮机发电。一位从事机器维修的高级技术员,他回忆说,工作不忙的时候,同学们就会聚在一起,吃花生。聊天,感觉很幸福。

每逢过年,核电站都会进入检修期,这需要每一位员工都保持警惕。 当别人的孩子跪在身边,家人团聚的时候,乔苏凯和他的同学们必须坚守岗位。 20年来,他们回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们用敬业、踏实的态度保障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乔苏凯时,他刚刚出差一个多月回来。 乔苏凯说:“那天,当我开车到核电站门口时,我把车停在路边,在核电站门口站了很长时间,感觉就像一个流浪者。”谁终于回家了!”

大亚湾核电站成了乔苏凯和山西同学的第二个家。 正是因为对“家”的热爱,他们才愿意为之奉献自己。

踏实创新的“肘子哥”

“我只是核电工人的代表,因为在大亚湾核电站,还有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乔苏凯特别自豪地说,现在在核电站工作的同学们都是各自岗位上的佼佼者。

核电站的管道蜿蜒而复杂,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 这些管道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日夜为核电站输送血液,维持着整个庞大工业体系的健康运转。

人称“肘子哥”的王文奎负责核电站所有管道。 有人戏称他为“王医生”,因为没有他治不好的大大小小的“血管”。 2017年,王文奎被评为深圳市劳动模范。

“大亚湾核电站运行初期,设备总是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管道,总会出现跑、爆、滴、漏等现象。”王文奎开始说道。经过思考,反复分析各种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乔苏凯说,在工人中,王文奎是管道抢修行业的“领军人物”,是名副其实的管道泄漏终结者。 他在工作中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成功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核电站管道的“旋风吹扫法”技术实施方法。 2013年,在国内首次完成在役核电站水系统管道内腐蚀综合治理。 仅此一项就为中广核节省了近千万元的改造费用。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也标志着大亚湾核电站“中小口径管道内腐蚀综合治理”世界级难题的成功解决。

生活中的王文奎很搞笑,但说到工作,他却相当认真,尤其是在教导徒弟的时候,更加彰显了工匠传承过程中的严谨和精益求精。 为了帮助新人快速成长,王文奎自己编写了培训教材,将自己在核电工作中的操作和实践经验整理成书。 里面有很多例子,可以非常直观、快速地帮助新人成长。

2006年至2009年,他编写了6套培训教材,内容丰富实用,被业内人士誉为“小红书”。 此外,作为一位“传道解惑”的大师,王文奎的教诲一向慷慨。 在设备维修过程中,他主动向同行维修人员讲解故障原因、判断、处理方法,在互相帮助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整体技艺水平在工匠传承中处于领先地位。

谈到创新,王文奎也不含糊。 自1992年进入大亚湾核电站以来,他已获得13项专利证书。 这是他锐意创新的结果,也是他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总结的回报。 “王文奎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会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就像医生写病历一样,然后下班后做‘病理分析’。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一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同学和朋友的评价,王文奎​​显得很害羞。 他说:“我没那么伟大,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工作标准化、机械化,减少错误,避免遗憾,更好地服务核电工作。”

2017年,王文奎被评为深圳市劳动模范。 当年的核电“小鲜肉”,已经是行业的“领头羊”了!

坚持不懈、自学成才的“孙悟空”

曹建光,阳高县人。 他性格沉稳内敛,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孙悟空”。 这似乎不太符合他的性格,但在大家眼里,这位主泵高级维修技师能够一路“降魔”,无论主泵出现什么问题,他都得“拿下”。遇到曹建光后“轻松”。 2018年,曹建光、乔苏凯被评为“中广核工匠”。

1992年,刚刚加入公司的曹建光被分配到核电站主泵修理的岗位上。 当时,法国人掌权。 从设备保养到维护,一切都是由这些白皮肤蓝眼睛的人完成的。 如果中国人想插手,总是会遭到外国人的拒绝:“这就是我们做的事,你不用担心。” !”言语中充满了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根本无法完成核电工作。当时法国技术人员正在躲藏,对中国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再加上语言障碍,大家只能干瞪眼、着急,而曹建光这个慢吞吞的人却和外国人打太极拳,表现得像个外国技师。

“他们也没说跟不上。再说了,你也不用不要脸去跟别人学技术。如果外国人躲着我,我会微笑着打招呼。如果他们躲着我,我会问问题。”只要我能学到技能,我什么都可以。” 凭着这份坚持,曹建光自学成才,掌握了修理主泵的技能,并成功逆袭。

如今曹建光早已成为行业主泵卫士、主泵维修带头人,但他却一点也不骄傲,依然奋战在一线。 “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塌下来我还是撑着的,你别怕!” 这是曹建光说的豪迈之言。 他也以此来问自己。 只要主泵出现问题,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 在泵房里。 目前,中广核在全国拥有22台运行核电机组。 以曹建光为首的主泵维修队经常去全国各地的核电站啃“硬骨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功“接过”接力棒,让曹建光深感欣慰。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坚持,从工作到现在,我只是一步一步走着,不经意间回望,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 这句话充满了哲理。

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乔苏凯和山西同学一次见面实属不易。 他们通过《山西晚报》的镜头,进行自我介绍,并向家乡人民送去温暖的问候。 虽然问候很简单,但是却花了N个摄像机好几次才完成拍摄。 因为当他们面对阔别已久的家乡人时,他们的内心已经充满了兴奋。

言语虽简单,但情比金坚; 祝福很简单,但意义深远且永恒。 让我们记住这些祝福:“向家乡的人民问好”、“祝家乡越来越好!”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孙一琼、李丽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记者 李永江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在异乡守护核电安全20多年》。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400-0563-086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鑫潮人力资源服务 鄂ICP备2024037685号-1

地址: EMAIL:admin@admin.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