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0563-086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临汾资讯

传统节礼碰撞国潮IP文创春联“网红”礼盒等走俏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5-19 作者:佚名 浏览量:

【青春聚焦·传统年俗与新创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殷泽浩光明日报记者彭景辉

“续明朝催人画烛,熬夜长筵”。

“火光清澈,酒香缭绕”

“半盏灯尚未举起屠苏,灯前草写桃符。”

…………

临汾集邮公司何经理_临汾集邮吧_临汾集邮续强

浙江省泰顺县石水丁步龙舞团演出现场。周汉祥/光明影业摄

除夕夜熬夜、团圆、喝酒、画桃符,都是历史悠久的春节习俗。 而“相隔十里”,北有庙会,南有花市,可以踏青,也可以去赶集; 北方的饺子、春卷,南方的汤圆、年糕,还有山东的饺子、广东的腊肉、湖北的鱼。 蛋糕……品种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

无论形式如何,年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方式的变化,传统年俗习俗叠加了许多新创意——传统节日礼品碰撞国潮IP、文创春联、“网红”礼盒等其他热门年货市场,如“集邮”“一般来说,收集精美的电子红包封面满足了人们新的仪式感。与此同时,一些曾经在民间流行的传统年货习俗似乎正在褪色。”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仪式和技艺已经在流行文化中失落,或者几乎失传,让很多人感叹“年味淡了”。

但幸运的是,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新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成为时尚; 他们将年味镌刻在日益精湛的工艺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挑逗着人们的味蕾。 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赋予非遗艺术更多新的希望。 春节期间,这群年轻人传承创新年俗,让春节更有味道、更有新意。

1、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让传统重新流行起来

一款时尚的虎头图案滑板、一条像两只老虎在地上爬行的入门毯、一个可爱的小老虎开瓶器……在虎年,敦煌博物馆文创团队推出了“ “白虎·瑞兽”系列文创产品。 深受市场好评。

“‘白虎·瑞兽’系列的灵感来源于我们收藏的文物——魏晋时期的虎画砖。” 80后青年、敦煌博物馆宣传平台总监张寅对团队的设计理念深感自豪。 “这些彩砖老虎形象,体态雄伟,表情丰富,表情栩栩如生,足见我们的祖先对老虎的喜爱。我们保留了彩砖老虎主体形象的精髓,做了一些调整,然后运用到了以‘虎’为主题的艺术活跃在我们虎年春节的浓厚氛围中。”

“创意春联、福字、红包是每年都会出现的项目。今年我们还推出了筷子、水杯等产品,希望将年味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80后青年、敦煌博物馆设计师何小山告诉记者,“除了实物产品,我们还与其他网络平台合作,推出‘绿色出行,敦煌送祝福’电子火车票等线上设计,虎年、虎年电子红包封面等。”

在这些年轻设计师眼中,除了历史之外,社会和时代也是敦煌博物馆创意设计的“提议者”。 2021年,甘青大环线自驾游十分火爆,但由于沿线气候干燥,车辆自燃事故时有发生。 为此,敦煌博物馆设计团队设计了一款小型车载灭火器“谨防虎烛”。

“在我看来,创意必须看到真正的需求。‘文化创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设计一个产品、一个图案然后出售。我们能做的还不仅限于此。” 何小山和团队将创造力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临汾集邮公司何经理_临汾集邮吧_临汾集邮续强

敦煌博物馆文创团队根据彩砖上的老虎形象设计了图案。

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敦煌博物馆文创团队与当地农副产品生产者建立帮扶机制,为杏皮茶等当地特产提供包装和概念设计;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敦煌文化,团队通过与综艺节目联名、出版科普书籍、全国巡回展览等方式,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播。

“敦煌文化非常博大精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就是让它再次流行起来。这也是我们文创设计的初衷。” 张寅说道。

2、创新磨练技艺,让年味萦绕舌尖

“美食永远不会厌倦,美食永远不会厌倦。” 山西人用面塑来诠释这句话。 山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谷物、小麦的生长。 山西人的主食自古以来就以面食为主。 “小时候,村里每逢春节都会做包子、面雕。12岁那年的春节,我第一次和妈妈一起蒸包子、面雕。” 儿时过春节的情景,临汾市浮山市80后面塑非遗传承人魏兴安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 2月7日、28日,家家户户至少要蒸两个大缸馒头,一个是祭祖用的,另一个是走亲访友的必备过年礼物。

包子雕塑在山西年俗中占有重要地位。 过去,过年期间,去长辈家串门,必须带上自己蒸的蝙蝠形状的枣子馒头,寓意“吉祥如意、长寿”; 过年同侪之间互相拜访时,会互赠“花花子”。 如果客人带了孩子来拜年,主人要送上小花糕作为回礼,祝愿孩子“前途越来越高”。 “为什么以前的春节有年味呢?因为年味就藏在这个过程、这些特殊性之中。现在有些人不关注这些东西,而是关注年味。”新年不能消失。” 魏兴安感慨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西的面皮造型技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几十年前,馒头面团雕塑较为常见。 然而,制作鲜花包的原料是发酵面团。 煮熟的花包在发酵过程中会膨胀变形。 因此,花包子只能表现出写意大线条的形状,颜色才是面团的本色。 顶多可以用豆子或者枣子来点缀一下。 。 后来,为了使花馍面团雕塑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人们采用表面绘画、添加颜料等方法给花馍上色。

“想要传承面塑技艺,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从19岁学习糕点,到24岁教学生,魏兴安仍然在面雕工艺的创新上努力:“我和学生现在做的面雕比面雕更受欢迎。”传统的包子面雕,我现在主要研究的是人面雕和食品雕,这些面雕是用各种原料混合而成的,直接蒸制而成,所以形状不会改变。我有更多的空间来展示形状的细节;我有一些学生主要研究用蔬菜和果汁配制颜料的方法来给传统的馒头上色。”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面雕这门手艺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我希望有一天,人们会想到在节日期间买一件面雕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甚至制作一个面雕。”这样既可以增添仪式感,又可以表达美好的祝愿,让春节充满年味!” 魏兴安满怀期待的说道。

临汾集邮吧_临汾集邮公司何经理_临汾集邮续强

敦煌博物馆藏有西晋白虎雕画砖。受访者提供

临汾集邮吧_临汾集邮公司何经理_临汾集邮续强

魏兴安为虎年春节创作面塑。孙学奇/光明影业摄

3、传承中依靠乡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石羊镇的石水溪上,有223个带齿的石水丁布,排列在水面上,犹如钢琴琴键。 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在这里都能看到一条“龙”,在台阶上“飞转、进退”。

石水顶步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三年。 据石阳镇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后裔最先在当地的顶布上舞龙灯,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 2011年,石水碇布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丁步龙,顾名思义,就是在丁步上舞龙的意思。别处的龙是在陆地上飞的,我们的龙是在水上飞的。” 虎年春节期间,舞龙队受邀到当地徐岱桥古村年货演出。 演出过程中,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26岁的文邦杰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演出经历。 文邦杰虽然年轻,但他从中学就开始接触这项传统运动,是舞龙队的“元老”。

“舞龙队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我们每周利用晚间时间训练两到三次,每当有演出时,大家协调时间,克服困难参加。” 文邦杰说,“我坚持了十几年,舞龙已经成为我作为石羊人生活的一部分。我父亲那一代年轻的时候,这条龙的传承就被打破了,我不想看到这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龙分为九节,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天下九州”。 “我现在负责龙尾,这个位置移动距离较大,需要比较强的体力和灵活性,需要年轻人来担当。” 舞龙队的80后小伙子林腾告诉记者。 水波荡漾、两条龙抓珠、鲤鱼跃龙门、游历九州……一系列动作让跑步机上的“龙”活灵活现。

“一场表演、每一套动作都离不开大家的配合,只有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默契。” 林腾说:“现在舞龙队的人比十年前少了很多,很多人都因为工作原因离开了石羊。但队员们都有将这种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的愿望和责任感。”传承,因为这条龙见证了历史,承载着石羊人的家乡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日报》(2022年2月8日第16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400-0563-086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鑫潮人力资源服务 鄂ICP备2024037685号-1

地址: EMAIL:admin@admin.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