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400-0563-086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临汾资讯

坚持十八年捐款十余万多年助人两位老人报党恩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4-04-14 作者:佚名 浏览量:

18年捐款超10万元

两位多年助人为乐的老人报答党恩

临汾新闻网编者按: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连续做很多年却不容易。 有这样一对老人,18年来多次向陌生人和灾区捐款10万元以上。 他们以“宽容、宽厚、大爱、和谐助人、一日三省”为座右铭。 ,以解决别人的困难为己任。 对于这对夫妇来说,平淡的是物质,丰富的是内涵,他们的精神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报恩分忧,尽心报国,感恩党

面对记者的采访,两位加起来年龄已165岁的老人显得十分尴尬。 他们之前已经拒绝过很多记者了。 老人觉得,自己虽然做了一些爱心事迹,但都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者应该做的事,这与党的教导和关怀是分不开的。 没有共产党,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太原市一处民宅,看望可爱可敬的李云提和张凤兰夫妇。

临汾12航校_山西临汾航校_临汾航空公司

李云提今年83岁了。 尽管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对童年的经历仍记忆犹新:我的家乡是山东省高密市。 小时候,家里又饥又冷。 小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到处乞讨。 我们每天都在为如何填饱肚子而烦恼,但即使能得到食物,也只是糠叶而已。 有时我们会饿得睡不着觉。 这哭声惊动了我们瞎眼的叔叔,于是他就去邻居家为我们要一块蛋糕,这样我们就可以入睡了。 父母已经为我和妹妹安排了住处:14岁时,我到地主家做长工,两个妹妹都订婚了,把最小的妹妹给了给别人的家人。 我13岁那年,共产党解放了我的家乡。 从此,贫民脱胎换骨,共产党与老百姓成了一家人。 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我从小就知道这一点。 我13岁时加入了少年团,第二年加入了解放军。 党教导我们军民之间要牢记鱼水之情。 党和领导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一有空就帮群众挑水、打扫院子。 ,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李云提出生于1933年6月,1947年6月入伍,14岁参加革命。他在部队长大,接受正统教育:“星期五是军事日,星期六是政治日,周日是为了帮助人民。” 劳动……我还记得。”

张凤兰是李云提大半辈子的妻子,比他小一岁,今年已经82岁了。 “她家在张家官庄,我家在李家官庄,两个村相距3里地,我小时候就去她家讨过饭。” 老两口相视一笑:当然,那时候他们只想着如何填饱肚子。 我无暇顾及其他任何事情。 见面后去了她家,我才想起来我以前来过这个地方。 ”说起两个人的缘分,真是命运的拉扯。李云提的表弟是张凤兰的同学。那一年,在部队服役多年的李云提回家探亲,遇见了张凤兰经介绍,两人相识几年后结婚,互相扶持,相守多年。

李云提年轻时参军,历任通讯员、战士、文员、理发师、打字员、保密文员、副连长、连长等职。 参加了解放战争和南方剿匪。 几经周折,李云逖随部队进驻临汾。

那些年,张凤兰虽然不是军人,但她在部队从事通讯工作。 她的工作与士兵相同。 她和李云逖接受的是同样的正统教育,两人的想法也越来越相似。 “她做事速度快,能吃苦,不偷懒。她是一名好工人,是工作中的模范。一个人顶得住两三个人。她心胸好,做好事,有爱心,有爱心。”帮助别人。” 李云逖称赞自己的妻子。 还有加号。

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李云提从原驻扎的空军第十二航校退役。 不过,这么多年来,两个人的想法却非常默契。 把国家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是他们的共识。 这种真实的本性永远不应该被忘记。”

18年

捐赠已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他们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们的心却没有退却,总是想着自己还能做什么。 只要国家或人民有灾难和困难,他们都会感同身受,把它当作自己的灾难和困难,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出贡献。 , 帮助。

“我们都没法工作了,但国家每个月还是给我们发很多钱,这在旧社会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 ,我们不再有任何负担,可以享受党和国家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感恩源头,报恩,我们应该分享这份幸福和恩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心里感觉很自然、很自在。” 李云提夫妇说道。 一个简单的愿望。

他们将爱传播给广泛的人和事物。 针对多地的洪水、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他们通过省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向多地送去捐款,一次几百元,甚至上万元,如果遇到外出有需要时,你也会主动伸出援手,经常为乞丐、无家可归者、残疾人、住院的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令老夫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们无意中得知左权县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因病没有牙齿,不能吃饭,母亲抛弃了他。 他们非常心疼这个孩子,就专门开车去山西省儿童医院看望。 我碰巧看到孩子的父亲把食物嚼碎,然后嘴对嘴地喂孩子。 这亲热的舔小牛的场景让两位家长非常感动和心酸,当即给了孩子500元。 为了买营养品,孩子的奶奶、姑妈、父亲这么大年纪还专程到医院看望孩子并捐款,感动不已,纷纷落泪表达谢意。

据不完全统计,仅两年来,两位老人就捐款4万多元。 18年来,他们的捐款已达10万元左右。 农家子弟的纯朴加上多年的部队教育,让他们觉得帮助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面对他们

心中只有崇敬和感动

1995年,大儿子搬到了上海,两位老人就搬到了太原大儿子家里居住。 按照今天的标准,家具简单,陈设简单。 最有价值的物品是儿子孝敬父母的一台电视机和一张像样的沙发。 其他家具已经陪伴他们20多年了。 老两口坚持说我不想让儿子在家具上花更多的钱,而且我觉得现在的已经不错了。

老两口的饮食也很简单。 他们经常做两顿或三顿同一道菜。 他们用的手机很多年前还值200块钱。

然而,这个家庭富有的是精神和荣誉。 在李云提老人的柜子里,放着许多荣誉证书。 这些证书几乎都是他之前捐款后相关单位和部门颁发的。 “我们从1998年抗洪时开始捐款,记得当时我们参加一个健康讲座,期间有为南方灾区募捐的活动,我们身上只有50元钱。”当时我就让我老婆先捐款,我拿了钱就赶紧回家,他又捐了200块钱。”

从此,两位老人开始了他们的捐赠历程。 “从那时起,我们就密切关注电视、报纸报道的各种灾难或重病患者,并尽可能提供帮助。” 起初,两位老人捐款时总是使用化名,相关收据也不清楚。 有的记者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他们以为这没什么。 两位老人不会使用银行卡。 每当他们得知某个地方有灾难或困难的消息时,他们都会用最原始的方法从银行提取现金并亲自交给工作人员。

据山西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杨柳青介绍,两位老人向山西省慈善总会捐款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他们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从此,他们成了省慈善总会的常客,经常使用化名。 有时他们单独来,有时他们一起去。 炎热难耐时它们会来,天冷时它们也会来。 这种精神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每天在工作中都会面临很多情绪,但像这两位老人这样相互扶持、坚持多年、一直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还是屈指可数。 他们非常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 ”

记者 韩晓芳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400-0563-086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鑫潮人力资源服务 鄂ICP备2024037685号-1

地址: EMAIL:admin@admin.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